海角社区

学院新闻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艺术观研究》课题组赴贵州调研
2025年08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肇兴侗寨考察时提出的“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重要指示精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艺术观研究”课题组,在首席专家张楠木教授的带领下,于近期赴黔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团队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高度,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系统考察贵州民族艺术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调研行程覆盖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水族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深入化纤厂艺术区、绣里淘非遗集市等创新现场,实地探访本寨、天龙屯堡、怎雷村、堂安侗寨等传统村落,并走访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等文化单位,以及西江千户苗寨、凯里银饰城等产业集群。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文旅从业者、在地艺术家、基层干部的深度对话,结合肇兴侗寨等总书记视察点的跟踪观察,系统梳理新时代民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治理协同创新的实践逻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的“贵州样本”。

此次调研聚焦三大维度:其一,解析侗族大歌、水族马尾绣等非遗资源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情感联结功能,探究其如何转化为“精神共融”的共同体建构载体;其二,梳理民族文化与银饰工艺、文创产品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创新路径,总结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三,探索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实践,解析其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采集第一手案例与数据资料,课题组旨在提炼贵州民族艺术发展的可复制经验,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智库建议,为新时代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智库成果。

7月29日,课题组第一站来到贵州省博物馆进行调研。课题组重点考察了贵州省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少数民族服饰、传统工艺等核心展品,深入了解贵州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苗族、侗族、水族等多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融合轨迹。通过梳理青铜器上的民族纹样、民族服饰中的文化符号、传统建筑模型的营造智慧等实证案例,系统解析多民族艺术在技艺传承、审美共通、精神共鸣中的互动逻辑,生动展现贵州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课题组在贵州省博物馆调研)

第二站,课题组来到化纤厂艺术区,重点考察工业遗存改造中的展演空间布局逻辑与创作工坊运行模式。随后召开“新时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视觉转换与表现化纤厂艺术区”座谈会,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成辉,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化纤厂艺术区创建人夏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力,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瑛,贵阳市化纤厂艺术区驻留项目艺术家石祥宇等专家学者、策展人及在地艺术家代表参与研讨,共同就如何平衡传统基因保护与创新表达、如何构建持续创作的支持性环境与艺术生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课题组在化纤厂艺术区调研)

7月30日,课题组首站赴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体系。调研团队系统考察了苗族刺绣、布依族蜡染等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作品,深入分析其工艺特征与文化内涵。针对博物馆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尝试、跨民族文化故事的展陈设计等内容,课题组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传承与文创中心主任杨军、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图书与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南勇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民族博物馆在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课题组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调研)

第二站,课题组深入安顺本寨与天龙屯堡开展实地调研。本寨是众多屯堡村寨中原始军屯的典型代表,也是屯堡村寨中碉楼最多的村落。天龙屯堡始建于明代初年,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寨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砖碉、石雕、木雕浑然一体。课题组重点考察了屯堡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详细察看了屯堡的石砌防御工事、本寨的传统民居建筑肌理,深入了解屯堡古建筑修缮政策的实施效果,探究传统聚落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文化本真性。

(课题组在本寨调研)

(课题组在天龙屯堡调研)

7月31日,课题组第一站来到了绣里淘非遗集市与凯里银饰城。在绣里淘非遗集市,课题组聚焦多民族工艺品的展销融合机制,细致考察苗绣、侗布、水族马尾绣等非遗产品的陈列形态与销售模式,通过与摊主、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系统梳理不同民族工艺在同场展销中的技艺互鉴路径与创新应用案例。随后,课题组转至凯里银饰城,通过实地走访商户、观摩银饰制作流程,掌握市场运营实况,为总结产业集群化支撑民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收集一手资料。

第二站,课题组赴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展开调研,并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进行展览策划”的座谈会,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冉茂列,黔东南州文联副主席王绍帅,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周柱榕,副主席潘绍雄、吕昌清等7位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吴昌龙、吴榕浩等6位秘书处成员,以及杨韦、杨生豪等4位创作骨干参与了会议。会议就民族艺术展览的叙事策略、符号融合及价值传递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如何通过展览强化民族情感联结、凸显共同体价值等方面凝聚共识,为构建更具凝聚力的展览叙事体系奠定基础。

(课题组在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调研)

8月1日,课题组第一站来到了千户苗寨调研。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提质扩容景区,拓展培育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消费扶贫,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形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辐射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成为贵州对外宣传民族文化的亮丽窗口。在此背景下,课题组聚焦民族艺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实地走访非遗工坊、观察旅游演艺活动、访谈经营主体,系统考察苗寨在文化资源转化、艺术赋能旅游、产业反哺传承等方面的创新模式。

(课题组在千户苗寨调研)

第二站,课题组深入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开展调研。馆内以水族水书、马尾绣、传统服饰等为核心展品,依托现代展陈技术与创新叙事策略,系统展现水族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课题组聚焦博物馆的现代展陈技术应用与水族艺术的创新呈现方式,细致考察水族水书、马尾绣等代表性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区,深入调研水书文字的数字解码工程、马尾绣纹样基因库的构建过程,并重点探究博物馆如何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虚拟复原技术等现代手段实现文化传承与展示创新的有机融合。

(课题组在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调研)

8月2日,课题组第一站来到怎雷村进行调研。这座拥有300余年建村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传统民居建筑200余栋、传统禾仓建筑111栋,是目前民族文化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村寨之一。作为水族聚居的典型村寨,怎雷村集中体现了水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完整保留着吊脚木屋、水书、纺车织布机等文化遗存。课题组重点考察了该村寨在文化生态保护、活态传承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与村主任韦奇军展开深度访谈,系统梳理怎雷村的文化保存模式。

(课题组在怎雷村调研)

第二站,课题组来到了堂安侗寨进行调研。堂安侗寨坐落于黔东南州黎平县,以保存完好的侗族传统文化、壮观的梯田景观及独特的 “梯田歌谣” 等艺术形式闻名,是贵州多民族艺术 “多元之美” 的典型代表。课题组聚焦堂安侗寨的核心文化符号——梯田歌谣与传统营造技艺,探访村寨鼓楼、非遗传习所等文化空间,通过与侗族歌师、鼓楼营造技艺传承人深度交流,系统考察侗族大歌的当代传唱场景、鼓楼建筑技艺的传承模式,并梳理传统艺术在与现代生活融合中的创新实践案例。

(课题组在堂安侗寨调研)

8月3日,课题组来到肇兴侗寨进行调研。肇兴侗寨以鼓楼营造技艺、侗族大歌等为核心文化符号彰显民族特色,同时通过跨族文化交流推动技艺互渗与符号融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载民族文化叙事的重要场域。课题组沿侗寨寨门、侗寨博物馆、主街,以及信团鼓楼、智团古楼、礼团鼓楼等核心文化场域展开深度调研,系统考察侗族传统艺术的当代存续状态与传播模式。

(课题组在肇兴侗寨调研)

本次调研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艺术观研究”重大课题提供了重要实证支撑。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与田野调查,系统阐释贵州民族艺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重点考察其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文旅深度融合、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创新升级等领域的实践路径,为理论建构提供鲜活案例支撑。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创新实践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推动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行动,持续促进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力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道路,为全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样本”,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贡献了艺术化解决方案。

未来,课题组将持续开展多地域田野调查,提炼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发展范式,为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艺术领域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创新体系贡献学术智慧,助力形成可推广的文艺发展实践模式。


撰稿:周    瑾、潘逸韬

摄像:潘逸韬

一审:肖    力

二审:彭小希